2020年病虫害或将大爆发,我们应该关注哪些产品?
2020年的农资市场注定是不平凡的。
眼下,疫情还没有结束,倒春寒又开始袭击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另外,草地贪夜蛾已经在国内多个省份发生,可以预见,2020年的病虫害将是大爆发的一年。
2020年,杀虫剂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加。
2020年,除了要预防蝗虫的侵袭外,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据了解,目前,草地贪夜蛾已经在我国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冬玉米种植区都有发生,部分地区虫量较高。云南和四川冬小麦、广东和广西甘蔗田个别县见虫。目前涉及面积近50万亩,累计发生面积60.8万亩,玉米和小麦分别发生58.9万亩和1.9万亩,累计防治面积170.4万亩。
截至当前,草地贪夜蛾的防治还没有任何产品的登记。不过,有关单位已经积极响应国家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整体部署,优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优农药有效成分,研发了一批混配产品并开展了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
此外,农业农村部推荐了一批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剂:
近年来,农作物上的小型害虫越来越猖獗,给农户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目前,防治小型害虫的药剂也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吡虫啉、啶虫脒等新烟碱类和阿维菌素等农用抗生素产品上。同时,生物农药、新农药比如吡唑类的腈吡螨酯防治二斑叶螨和红蜘蛛、植物源类的d-柠檬烯防治烟粉虱、新烟碱类的氟吡呋喃酮防治烟粉虱、啶南平衍生物类的双丙环虫酯防治烟粉虱和蚜虫、双酰胺类的溴虫氟苯双酰胺防治蓟马等。国内自主研发的新有效成分有吡唑类的乙唑螨腈防治叶螨和红蜘蛛、新烟碱类的环氧虫啉防治蚜虫、新型硝基缩氨基胍类的戊吡虫胍防治蚜虫等。
近年来毒死蜱销量的下降和安全性的争议推动科迪华做出停止生产的决定,这给国内生产企业很大的空间。
据悉,近年来毒死蜱在国内保持10万吨的产能,南京红太阳、湖北犇星、浙江新农、连云港立本、江苏丰山等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供货能力。
2016年12月,毒死蜱被中国禁止用于蔬菜,但并未对毒死蜱在国内的其它用途造成太大影响。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目前在国内登记的有效期内的毒死蜱原药、单剂和复配产品共1128个,其中单剂569个,复配产品487个。在所有杀虫剂品种中,登记数量仅次于阿维菌素和吡虫啉。
毒死蜱曾是中国政府批准的用于替代高毒农药的品种之一,目前还未出现能够完全替代毒死蜱的广谱高效杀虫剂。有研究人员表示,毒死蜱无内吸作用,只要掌握好用药技术和安全间隔期,就可以有效控制其残留量。短时期内,毒死蜱在国内还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市场需求。
阿维菌素是使用多年的杀虫剂,在草地贪夜蛾袭击的时候,阿维菌素单剂和复配制剂就作为推荐药剂使用,可见阿维菌素的作用举足轻重。
实际上,阿维菌素在多种作物上都有使用:
在使用阿维菌素时,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1)以上复配药剂,都不能和强酸或强碱性药剂混用,会降低药效;
(2)复配制剂对蜜蜂、蚕等有毒,要避免在它们周围用药;
(3)防治害虫时,最佳用药时期在害虫的刚开始危害时、或者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
春季到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进入高发时期。
目前,江汉、江淮和黄淮等麦区降水偏多,将加重小麦赤霉病流行风险,也利于条锈病发生蔓延。今年的条锈病总体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6000万亩;
针对小麦条锈病,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兑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
与此同时,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在1.5亿亩次以上。特别注意,在小麦扬花初期,发病前期,赤霉病可用多菌灵、烯唑醇或丙环唑,兑水喷雾。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茎基腐病在黄淮海麦区呈扩散加重趋势。针对白粉病,发病前期,可用三唑酮、氟菌唑。发生较普遍时,用烯唑醇、腈菌•酮或烯肟菌胺兑水均匀喷雾。
随着3月份到来,气温升高,小麦的叶锈病、根腐病、全蚀病、叶枯病等病害病虫害也可能进一步增加,从而带动农药的整体需求,加大农药的用量。
我国于2013年3月31日,在玉米上正式登记了吡唑醚菌酯的植物健康作用。之后,随着吡唑醚菌酯在各种作物上防病增产和提质增效效果的日益突出,以及相关专利的到期,各大公司纷纷进行登记和扩作。
在高要求的原残留标准下,随着大量质量标准不一的吡唑醚菌酯产品涌入市场,以及蕉农为追求高品质自觉或不自觉地加量或加次使用,导致香蕉相关产品中残留量的提升。
不过,目前吡唑醚菌酯在农残新国标中得以扩充和修正。根据新版标准,吡唑醚菌酯在GB 2763-2016和GB 2763.1-2018两个标准中仅3大类15种作物相关食品类别范围,扩展到了GB 2763—2019新标准中的8大类别60种。同时,新版标准也对吡唑醚菌酯的残留标准做了修正,尤以香蕉为例,GB2763—2019将香蕉中(全蕉)吡唑醚菌酯最大残留限量由0.02 mg/kg提高50倍至1 mg/kg。
虽然新国标中吡唑醚菌酯在香蕉中的残留标准有所提升,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使用吡唑醚菌酯的产品,因为连续多次不正确地使用,不仅仍存在残留超标的风险,而且在抗性管理角度也不利于香蕉病害的防控,同时我们对品质的追求,也可能因此产生过犹不及的后果。
所以,在新标准开始施行之后,我们应加强科学、安全地使用吡唑醚菌酯技术的引导和普及,让这一优秀的病害防控工具可以持续地保护作物的健康,更多地造福人类!